光伏出海,去哪?

发布日期:2025-02-04 20:50    点击次数:64

近年来,世界能源局势变幻莫测,诸多不稳定因素交织。2024 年,俄乌、巴以等地缘冲突持续肆虐,关税战、脱钩断链的阴霾笼罩,严重阻碍经济全球化进程。

在气候变化问题上,2024 年,全球煤炭消费量竟飙升至 87.7 亿吨,亚洲占比高达 80%,成为碳排放的 “主力军”;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高出 1.5 度,极端天气频繁来袭,从暴雨洪涝到高温干旱,从飓风肆虐到暴雪成灾,给人类生活与经济发展带来重创。步入 2025 年,巴黎协定面临重重威胁,部分国家放开油气开采,全球对传统能源的依赖仍存 “路径依赖”,这无疑给气候变化带来长期且深远的负面影响。据联合国报告,实现 2030 目标议程的年度资金缺口不但未缩小,反而持续扩大,过去五年,仅自然灾害导致的全球年度保险损失就超千亿美元,为能源转型蒙上一层阴影。

面对如此困境,光伏产业作为清洁能源的中流砥柱,承载着破局的希望,光伏出海势在必行。

政策 “东风”,美国市场机遇与挑战并存

美国,作为全球第二大光伏市场,在拜登政府的推动下,新能源政策持续发力。《通货膨胀削减法案》(IRA)犹如一剂强心针,为光伏产业注入澎湃动力。其中,技术中立税收抵免政策备受瞩目,涵盖风能、太阳能、水电等多种零碳电力技术。清洁电力生产税收抵免(PTC)与清洁电力投资税收抵免(ITC)的细则不断完善,明确了发电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率评估标准,为企业投资提供了清晰指引。据美国能源部分析,得益于这些政策,预计到 2030 年将为美国家庭节省高达 380 亿美元的电费,这无疑将进一步激发市场对光伏能源的需求。

不仅如此,拜登政府还深谙产业发展的 “痛点”。为缓解本土光伏组件紧缺的局面,2024 年 8 月 12 日,白宫宣布将进口太阳能电池关税配额从 5GW 大幅提高到 12.5GW,虽仍有 14.25% 的关税,但已为中国光伏电池出口打开了一扇 “希望之窗”。这一举措背后,是美国本土光伏电池与组件产能的失衡。当下,美国光伏组件在产产能可观,而电池在产产能却近乎为零,大量产能尚在规划建设之中。

在此背景下,众多中国光伏企业纷纷踏上赴美建厂之路。隆基绿能、晶科能源、天合光能等头部企业已率先布局,或合资建厂,或追加投资扩产。这一方面是为了规避贸易摩擦,突破关税壁垒的 “枷锁”;另一方面,IRA 法案中的诱人补贴,如针对光伏制造企业的设施设备投资补贴、产业链各环节生产补贴等,也让企业看到了盈利的曙光。据估算,在美国生产的组件能获得高额补贴,折算后利润相当可观,部分美国工厂的毛利率有望达到 26% - 32%,远超国内微利水平。

然而,赴美建厂之路绝非坦途。高额的投资成本、复杂的管理难题、迥异的文化差异以及补贴政策的不确定性,都如影随形。美国产业工人时薪高达 17 - 26 美元,是国内的 6 - 7 倍,配套设备投资也贵出 4 - 5 倍,这使得成本控制成为一大挑战。而且,一旦美国政策风向转变,补贴能否持续、贸易壁垒是否再度加码,都让企业心怀忐忑。

欧洲:老牌市场的光伏新征程

欧洲,这片传统的工业发达地区,在能源领域正经历着深刻变革。近年来,能源危机如乌云笼罩,天然气价格飙升、电力供应紧张,给欧洲各国的经济与民生带来沉重打击。寒冬时节,民众为高昂的取暖费忧心忡忡,企业也因能源成本暴涨而苦不堪言。在此背景下,实现能源独立、迈向碳中和成为欧洲的迫切诉求,光伏产业被寄予厚望,宛如一盏明灯照亮前行之路。

以克罗地亚为例,其在可再生能源领域雄心勃勃。作为欧盟国家,克罗地亚计划到 2030 年将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总量提升至 3.2GW,新增 2.2GW。为此,政府推出诸多优惠政策,如补贴电价、税收减免等,吸引大量内外资涌入。近期,克罗地亚宣布 2025 年启动一系列太阳能招标,为光伏产业发展添柴加薪。计划在第二季度开展两项重磅招标:一项 1000 万欧元招标,用于安装住宅太阳能电池板,覆盖系统投资成本 50%,旨在激发家庭使用太阳能热情;另一项 2500 万欧元招标,资助公共部门太阳能发电厂与热泵项目,提升公共设施能源效率与可持续性。

不仅克罗地亚,整个欧洲市场对光伏需求都呈井喷之势。据欧洲太阳能产业协会报告,2023 年德国、西班牙、意大利等多国新增光伏装机容量大幅增长,德国跃居全球第四。这背后是各国政策的强力推动,意大利将光伏装机目标从 52GW 上调至 79.9GW,西班牙从 39GW 提至 76GW,德国早在乌克兰危机时就将目标改为 215GW,欧洲议会还把 2030 年可再生能源目标从 32% 升至 42.5%。

对于中国光伏企业而言,欧洲市场机遇丰富。一方面,欧洲拥有先进技术与成熟产业链上游环节,合作可实现优势互补;另一方面,中国企业在光伏组件制造、系统集成等方面成本与效率优势显著,产品性价比高,深受欧洲客户青睐。如隆基绿能、晶澳科技等企业产品已广泛应用于欧洲家庭、工厂、超市。但挑战也不容小觑,欧洲市场标准严苛、认证复杂、贸易保护主义时有抬头,要求企业不断提升产品质量、技术水平,增强合规应对能力。

新兴力量:中东、拉美、非洲潜力初绽

目光转向中东,这片传统能源富集之地,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能源转型浪潮。随着全球对气候变化关注度的飙升与能源结构的深度调整,中东国家凭借丰富的光照资源、广袤的土地,以及强烈的能源转型意愿,为光伏产业开辟出一片新天地。

沙特阿拉伯,作为中东地区的能源巨头,在 “2030 愿景” 的指引下,大步迈向可再生能源的未来。计划到 2030 年,实现可再生能源装机 130GW,届时可再生能源将占据能源结构的半壁江山。为达成这一宏伟目标,沙特政府持续加大太阳能项目招标力度,仅 2024 - 2025 年,就将新增光伏装机高达 16.875GW。中国的光伏龙头企业纷纷与沙特携手,晶科能源、TCL 中环等相继落地重大项目。如晶科能源投资建设 10GW 高效电池及组件项目,TCL 中环打造年产 20GW 光伏晶体晶片工厂,这些项目不仅填补当地能源需求缺口,更为当地产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,构建起从硅料到组件的完整光伏产业链生态。

阿联酋,同样在能源转型赛道上疾驰。以迪拜和阿布扎比为先锋,众多大型光伏项目如璀璨星辰般崛起。“穆罕默德・本・拉希德・阿勒马克图姆太阳能公园” 持续扩建,其六期项目装机容量高达 1.8GW,采用全球领先的光热发电技术,发电量可满足数万户家庭需求,成为全球最大的单体太阳能发电园区之一;阿布扎比的努尔阿布扎比太阳能光伏电站,总装机容量 1.17GW,凭借先进的双面发电组件技术,发电效率远超同类项目。当地政府还出台系列优惠政策,吸引国际企业投资建厂,为光伏产业营造出优渥的发展环境。

再看拉美地区,近年来,光伏产业发展势头迅猛,诸多国家积极制定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,为光伏产业发展铺就坚实道路。

巴西,作为拉美最大经济体,能源需求旺盛。凭借广袤的国土与充足的光照,在光伏领域潜力无限。政府设定目标,到 2030 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从 2005 年水平削减 50%,为此大力推动太阳能发展,出台补贴、税收减免等激励政策,吸引大量投资涌入。在巴西北部的托坎廷斯州,一片片光伏电站拔地而起,其中圣安东尼奥光伏电站装机容量达 300MW,为当地工业生产提供清洁电力支撑;东南部的米纳斯吉拉斯州,分布式光伏项目遍地开花,居民屋顶上的太阳能板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,既满足自家用电需求,余电还可上网售卖,增加家庭收入。

墨西哥,紧跟能源转型步伐,通过立法、政策引导等手段,为光伏产业发展保驾护航。位于北部的索诺拉州,阳光炽热,是建设大型光伏电站的理想之地,当地规划的多个项目总装机容量超 GW 级;在中部的瓜纳华托州,光伏产业与农业有机结合,“农光互补” 项目相得益彰,既保障农作物生长所需光照,又利用土地发电,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,为当地经济发展增添新动能。

非洲,这片充满生机与希望的大陆,正逐步释放光伏产业的巨大潜力。丰富的太阳能资源、亟待解决的能源短缺问题,以及各国政府对可再生能源的积极推动,让非洲成为光伏企业眼中的 “新大陆”。

南非,作为非洲经济发展的领头羊,电力需求与日俱增。近年来,频繁的停电危机促使政府加快能源转型步伐,将目光聚焦于太阳能。开普敦郊外的卡鲁沙漠,一座座光伏电站星罗棋布,其中的卡鲁太阳能一号电站装机容量达 100MW,为当地居民和企业输送稳定电力;德班港附近的工业园区,分布式光伏项目助力企业降低用电成本,提升竞争力。同时,南非政府出台可再生能源独立发电商采购计划(REIPPPP),吸引大量投资,推动光伏产业蓬勃发展。

肯尼亚,凭借东非大裂谷地区得天独厚的光照条件,在光伏发电领域崭露头角。该国的图尔卡纳湖太阳能发电站,总装机容量 310MW,是东非地区最大的光伏电站之一,不仅满足当地用电需求,还将多余电力输送至周边国家,为区域能源合作树立典范;在内罗毕的贫民窟,小型分布式光伏项目为居民送去光明,改善生活条件,让孩子们能在夜晚安心读书学习。

面对这些新兴市场,中国光伏企业早已敏锐洞察商机,积极布局。隆基绿能、晶澳科技、天合光能等企业在中东、拉美、非洲等地投资建厂、设立研发中心,深度融入当地市场。它们不仅带去先进技术与优质产品,还与当地企业携手,共同推动光伏产业发展,助力当地能源转型与经济增长,实现互利共赢。

光伏出海 “指南针”:策略与建议

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光伏市场,中国企业如何才能精准 “掌舵”,驶向成功彼岸?以下这些策略建议或许能为企业出海提供 “导航”。

深入研究目标市场政策是首要任务。不同国家的政策导向、补贴机制、准入门槛千差万别,如美国的 IRA 法案、欧洲的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、中东地区的能源转型愿景等,企业需密切关注政策动态,提前布局,抢占先机。例如,美国 IRA 法案对本土制造有明确要求,中国企业赴美建厂需充分考量补贴政策的细则与变动风险;欧洲市场注重环保标准与认证,企业产品必须严格达标,方能叩开市场大门。

精准的市场定位不可或缺。结合企业自身优势与目标市场需求,选定切入点。若是擅长技术研发,可聚焦欧美高端市场,以高性能产品赢得青睐;若在成本控制方面独具优势,新兴市场如中东、拉美、非洲等地则有广阔天地,能以高性价比产品迅速打开局面。像隆基绿能、晶澳科技等凭借先进技术在欧美市场站稳脚跟,而一些中小企业通过提供物美价廉的光伏组件,在非洲、东南亚等新兴市场收获颇丰。

持续的技术创新是企业远航的动力源泉。在全球光伏产业飞速发展的当下,新技术、新工艺层出不穷。企业务必加大研发投入,探索高效电池技术、智能光伏系统、储能一体化方案等前沿领域,提升产品竞争力与附加值。如钙钛矿电池技术,以其更高的光电转换效率成为众多企业竞相追逐的研发热点,有望在未来改写光伏产业格局。

合作共赢是出海行舟的 “压舱石”。一方面,加强与国内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协同,抱团出海,降低成本,共享资源。辅料厂商跟随组件龙头企业布局海外,确保供应链稳定畅通;另一方面,与海外当地企业、科研机构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,融入本土生态,实现优势互补。例如,中国电建与中东企业联合承接光伏项目,充分发挥双方在工程建设与市场资源方面的优势,携手打造精品工程。

结语

光伏出海,机遇与挑战并存。在全球能源转型的浪潮下,各国对清洁能源的需求如饥似渴,为中国光伏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。但与此同时,贸易保护主义、政策不确定性、文化差异等挑战,也如荆棘般横亘在前。

然而,中国光伏产业凭借完备的产业链、领先的技术、强大的成本控制能力,已然成为全球光伏领域的领军者。在出海征程中,企业只要精准把握市场脉搏,深入研究各国政策,因地制宜制定策略,持续投入技术创新,加强国际合作,定能披荆斩棘,在海外市场站稳脚跟。

展望未来,随着全球对气候变化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,光伏产业必将迎来更加璀璨的明天。中国光伏企业承载着推动全球能源转型的重任,也肩负着中国绿色制造走向世界的使命,有望在海外市场续写辉煌篇章,为人类可持续发展贡献磅礴力量,让阳光照亮世界的每一个角落。

相关资料下载,请前往作者公众号